十年间,口述团先后走访200多位抗战老兵,采集、编辑、归档1000余份视频、图片、文档和实物材料,形成文献材料近50万字
“他曾对我们说:‘我是老兵,你们是新兵,是建设国家的栋梁。以后的路也许有坎坷崎岖,但是必须坚持走下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记忆,一代人有一代人要走的长征路。老兵们的故事告诉青年一代:不要担心、不要灰心,一直向前、永远奋斗,胜利必达。”
握着老兵们布满皱纹的手,课本上的“爱国”二字有了最真实的温度。通过历史记忆的讲述与民族精神的传承专业股票配资开户,家国使命、复兴重任,稳稳地传到青年一代手中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雨坤
“我不是英雄,没立下什么战功,没牺牲在战场上。那些冲锋陷阵、壮烈牺牲的战士,才是真正的英雄。”97岁抗战老兵钱新民的这句话,深深震撼着20岁的孟舒杨。
开学后即将进入大四的孟舒杨,是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抗战口述史实践团队的第六任团长。过去两年,他采访了多位抗战老兵。
7月,扬州大学已进入暑期。在社会发展学院位于瘦西湖校区的会议室里,口述团指导老师和同学们正紧锣密鼓地展开讨论,确定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采访抗战老兵的具体分工。
口述史,是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这些原始记录源于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与其他历史文献形成印证。2015年起,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师生组建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抗战口述史实践团队(以下简称口述团),开展抗战老兵口述史的采集、整理和宣传工作。
十年间,口述团先后走访200多位抗战老兵,采集、编辑、归档1000余份视频、图片、文档和实物材料,形成文献材料近50万字。
“每一位老兵,都是一部活的抗战史。他们身上承载着国家尊严,留存着民族记忆。”团队指导教师杨方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在国家和民族危亡时刻,老兵们用血肉之躯扛起时代重任。时间流逝,不少抗战老兵相继去世,团队的紧迫感越来越强,“为了留住他们的历史记忆,我们必须争分夺秒。这是时代赋予青年一代的责任”。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抗战口述史实践团成员在老兵陆锦华家中进行口述采访(2025 年 6 月 2 日摄) 受访者供图
点燃星星之火
口述团的成立,最早可追溯到十年前。
2015年暑假,即将升入大三的扬州大学历史系学生韩宾伟,正在寻找社会实践选题方向。他偶然得知,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有6位抗战老兵,由此兴起了做口述史的念头。
在老师协助下,韩宾伟与同学柯国烽严格按照口述史要求采访了顾材民、刘作荣、彭海等6位老兵,并将采访内容结集成册。时任扬州大学副校长的周新国先生,是口述史方面的专家,他为韩宾伟和柯国烽的研究提供了专业支持。
“看了我们的口述史作业,周校长问:‘能不能把采访范围再扩大一点,多跑一跑,看能采访到多少老兵?’”韩宾伟回忆,当时,他们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人手不足。老兵们居住地分散,口述史工作头绪多、任务重,仅靠两人无法完成。在老师同学的推荐下,他又集结了周志鑫、向兰、吴春雨等同学,口述团正式成立。
万事开头难。扬州到底有多少抗战老兵,多少位还健在,多少人能接受采访,能不能找到他们……面对这些问题,韩宾伟和团队找到扬州市民政局、扬州市委老干部局和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寻求帮助,几经周折拿到了当地抗战退伍老兵“花名册”。
团队按图索骥,一位一位寻找。
一位接受采访的老兵时年91岁,名叫方建中。他15岁参加革命,加入新四军后,部队活动的地区正是日寇实行“三光政策”的江苏南通启东(1942年称启海)地区。
“有一次,我剪掉敌人的电话线,然后趴在水塘里默默等待,偷袭前来维修的鬼子。面对面地拼刺刀,我没有害怕。”老先生说,“时间过去了那么久,很多老战友都不在了。我的责任就是告诉下一代,抗战时的真实情况。”
深受触动的团队成员,很快将方建中的事迹整理出来,并发表在《扬州晚报》上。老先生看到后,给韩宾伟打来电话:“因为有你们,我们的这些事情还有人记得。这样的工作很了不起,希望能继续做下去。”
“接到这通电话时,我们正扛着采访设备行走在乡间小路上,汗流浃背。由于不知道还有多少老兵能接受采访,内心感到十分迷茫。老先生的鼓励犹如沙漠清泉,带来极大的鼓舞。”韩宾伟说。2015年暑假,他们先后奔走于扬州城区,宝应、高邮等县市区50多个村庄和社区,采访了70多位抗战老兵。
此后的十年,老兵们的事迹不断激励团队继续口述史实践。团队先后产生六任团长,社会发展学院的老师们也参与进来。一届届师生以接力形式,抢救活生生的抗日历史、传承沉甸甸的抗战精神。
2023年,团队最后一次采访时年103岁的老兵丁学和。1941年参军的他,经历过日军的“扫荡”、毒气战。眼见自己的战友一个个倒下,他坚定地顶住敌人的一次次突击。在一次战斗中,丁学和炸碉堡时受伤,右腿截肢。
每一次采访丁学和,他的抗战事迹都令口述团成员备受触动。“那次采访结束后,老先生显得非常不舍,一直把我们送到小区门口,同学们跟他道了好几次再见。没想到那之后5个月,老人就去世了。”杨方回忆。
“他曾对我们说:‘我是老兵,你们是新兵,是建设国家的栋梁。以后的路也许有坎坷崎岖,但是必须坚持走下去。’”说到这,杨方难掩哽咽。
2024年夏天,杨方带着团队重访时年100岁的老兵吴志文。进门的那一刻,杨方感觉,与2017年采访时相比,老先生“老得脱了相”,他努力招手呼唤团队成员离他近些、再近些。
吴志文在抗战时期参加地下党,配合游击队打击日伪军,后加入新四军高邮独立团,在苏中苏南一带进行游击战。老先生始终记得,“1944年下半年到1945年秋是最难苦的日子”,他所在的部队在沦陷区积极开展抗日斗争,巩固并扩大抗日根据地。
经历战争的洗礼,吴志文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取得的,是无数革命志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采访结束,他紧紧拉着同学们的手,一再重复这句话:“一辈子,跟党走。”
让历史“活”起来
为了让口述团的工作更行之有效,师生们逐渐摸索形成一套“寻、访、转、化”的抗战口述史实践公益模式,尽最大努力让抗战历史“活”起来。
寻——搭建平台寻访老兵。师生们联系退役军人事务局、档案馆等相关机构,筛选符合要求的抗战老兵名单。
访——实地采访。面对面聆听老兵讲述抗战历史,抢救性记录烽火记忆。
转——转录文稿。由于年事已高,有的老兵们在口述过程中会出现表述不清、记忆模糊等问题。一些老兵说的方言口音较重,需要师生们逐一辨识,转录难度大。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结合史料及档案精准转录文本信息,一份录音往往需要经过5次核对,有时需花费200多个小时才能整理完成。
化——在“寻、访、转”的基础上,团队成员们对口述文本和声像资料进行成果转化。口述团成员参与编写江苏省委宣传部牵头的《烽火记忆》抗战老兵口述史资料集,并向各地档案馆、纪念馆等机构捐献相关资料10余次,出版发行《铁血夕阳红——扬州抗战老兵访谈录》等9部抗战口述史相关作品。
在抢救“活历史”的同时,口述团高度重视以抗战精神育人。在学校支持下,团队创作出原创话剧8部,表演60余场次。他们用实践语言讲好文化思政,大中小学生牵手,在校园、社区、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故事宣讲。为扩大抗战历史的影响力,让参与口述史的同学有更多收获,团队依托口述史研究成果,积极参与相关比赛。
2024年,团队撰写的《“有声历史”传承红色文化“无声力量”培铸青年之魂——江淮地区抗战老兵口述史调研报告》,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团队参与的“口述之声”项目,获首届中国研究生“文化中国”两创大赛全国一等奖;“昨日重现——寻访抗战老兵、赓续抗战精神”项目获2024年江苏大学生创新大赛三等奖。
“参与‘文化中国’两创大赛全国赛时,我们将演讲主题定为‘铁血夕阳映照闪亮青春’。因为团队成员真切感到,当20多岁的青年学生遇见90多岁的抗战老兵,就如同初升朝阳遇到最美夕阳。虽然光的色调不同,但都是太阳的光芒,同样光明透亮、灿烂辉煌。”口述团第五任团长黄振说。
薪火相传启新篇
“感谢志愿者捐献的档案材料。这批史料中,一份来自日军间谍机构的《江都县治安调查报告》格外引人注目……”2023年12月8日,扬州市档案馆举办的受赠仪式上,副馆长朱道宏展示了一份标注为日军间谍机构东亚同文书院整理的18册报告原文,上面详细记录了日军侵华期间对扬州实施的军事占领、政治控制、经济掠夺等累累罪证。
团队辅导员甘俊伟告诉记者,年复一年走访老兵、宣传抗战精神,让更多人了解到口述团的专业性。2022年暑期,扬州文史学者朱德林通过扬州市档案馆找到口述团,提供了这份由个人收藏的《江都县治安调查报告》。
材料来源于东亚同文书院,这是日本在上海建立、以进行“中国学”研究为专务的高等间谍学府。该书院组织学生对中国进行了长达40余年的实地调查,内容涉及地理、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为日军侵华提供参考。1945年日本战败后,东亚同文书院被勒令关闭。
多年采访抗战老兵的经验,让口述团敏感意识到这份材料的价值,随即展开长达一年的翻译工作。
“翻译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许多确凿罪证。比如,材料中有‘占领扬州对打通南北水运意义重大,昭和十二年十二月日军侵占成功’‘要在当地开展亲日教育和宣传动员,消除抵抗观念’等记录。其中记载的日本驻军情况等数据,更丰富了抗战史料。”说到这些,甘俊伟的眼神闪闪发亮。
经过专家鉴定,这份材料进一步确证了日军侵华罪行,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研究价值。2023年12月,口述团将这份材料捐赠给扬州市档案馆。看到自己亲手整理的日军侵华罪证得到认证、被档案馆收藏,团队成员更加确信口述史的实践价值和专业力量。
杨方告诉记者,有了参加口述团的特殊经历,不少学生在后续的学术研究和人生选择上,不再局限于小我,而是将个人成长更多融入时代需求。
明年即将毕业的黄振直言,两年多的口述团工作改变了他的人生观。“抗战老兵们年纪高迈,有的老兵说着说着话,头就低垂下去,无力继续接受采访。但是他们依然带给人一种精神上的震撼。”黄振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记忆,一代人有一代人要走的长征路。老兵们的故事告诉青年一代:不要担心、不要灰心,一直向前、永远奋斗,胜利必达。”
面对未来,有着丰富口述史工作经验的黄振,想成为一名选调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社会工作经验,到基层去真正“做点事儿”。
接触多位抗战老兵后,毕业后的杨田甜选择考入盐城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处,为口述团后续的采访提供帮助。
来自大山的朱淼毕业后,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远赴贵州,成为一名乡村教师。2024年,他自费带着自己的学生坐绿皮火车重回扬州,让孩子们“看看城市是什么样的”。
孙玺毕业后扎根新疆基层,徐帆常驻刚果(金)参与“一带一路”工程建设……“在我们学校,几乎所有参与西部计划或作出类似选择的同学,都曾参与过口述史公益活动。抗战老兵传递出的理想信念,在当代学生身上产生了回响。”杨方感到非常骄傲。
“口述史,是一种佐证,见证时代洪流里、动荡历史中,一个个普通人身上呈现出的伟大信念和民族精神。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后,后人仍能凭借口述史,精准认识那些抗战老兵,了解这个伟大时代。”黄振说。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握着老兵们布满皱纹的手,课本上的“爱国”二字有了最真实的温度。通过历史记忆的讲述与民族精神的传承,家国使命、复兴重任,稳稳地传到青年一代手中。■
网信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